
印度外教Nitesh,38岁,中等身材,体型微胖,上课时声音洪亮,与学生互动时,听到精彩的回答他会带头鼓掌叫好,带动课堂氛围。初见Nitesh ,是5月11日的下午,在张家港市沙洲职业工学院新校区的IT英语课堂上。Nitesh异常认真的授课态度,让他丝毫没有觉察到记者的到来。
谈工作,克服挑战每周承担28堂课
作为印度国家软件技术学院(NIIT)一名有着15年工作经历的资深教员,2014年10月,Nitesh被派到NIIT苏州培训学校工作,至今已有一年半。
到中国教学,对于不懂中文的Nitesh来说,挑战极大。一边是完全不懂中文的外教,另一边则是不会英文或英文水平较差的中国学生,如何来授课?Nitesh自己想到了办法解决。他下了很大的工夫,让自己英语的印度口音彻底改变。在发音、语音、语调上弱化他的“家乡”口音。另一方面,为了让学生听得懂他的授课,他改变在印度的教学风格,引入大量的实例教学,收获成功。
教学中,Nitesh发现,中国的学生服从性和纪律性都比印度强。课堂上布置的任务,学生都很配合,并且有极高的热情来帮助他完成教学任务,这让他可以轻松应对。课堂外,学生们见到Nitesh,都会主动上前用英语与他交流一番。
NIIT在苏州设立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校区,一个在苏州高新区科技城,一个设在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。Nitesh每周都要两头跑,上足28堂课,既要教英文,又教IT技术,课外还要参与学生的英语角活动。不过,Nitesh认为,他最看重的是,教会中国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,言行如何符合工作的要求,“我的学生中,多数是学国际贸易的,当他们在国际化的公司工作时,公司的同事或者老板都有可能是外国人,要如何与他们互动,如何交流,这是我要教学生的重点。”Nitesh说。
谈生活,爱上了黄焖鸡学会了砍价
不过,初到中国时,陌生的环境也曾让Nitesh感到生活上困难重重。“首先是饮食,中国的饮食和印度完全不是一个体系,我也不擅长烧饭,太太又不在身边,这种困难,也不知道向谁求助。”Nitesh说。不过,Nitesh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。他把食堂的饭菜统统品尝一遍后,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,最终选定了几道他认为能够接受的菜品。“比如西红柿蛋汤、黄焖鸡米饭,还有蛋炒饭,太太没有来的这几个月,每天都吃这几样。”Nitesh说,他甚至爱上了黄焖鸡米饭,现在还会时不时去品尝一下。
来到中国4个月后,Nitesh的太太也从印度赶来,陪伴至今。夫妻俩一直居住在张家港。一年多过去,如今,他们在这座小城,生活得悠闲自在。每个周末,Nitesh和妻子都会去市区逛逛,买些食材和生活用品。他们发现,街头的人们都很热情,会主动与他们用英语交流,这让他们不会感到有丝毫的拘谨。Nitesh告诉记者,他和妻子甚至学会了购物时侃价的本领。几个月前,在张家港的商业街,妻子看上了一件要价200多元的连衣裙,店主拒绝还价。但当他们准备放弃时,店主硬生生拉住了他们,并让他们出价。最终,衣服以180元的价格成交。“这有点不可思议,心仪的价格买到了心仪的衣服,实在是太高兴啦。”夫妻俩面对记者,笑得很开心。
Nitesh说,一年多的时间,他和太太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在中国工作生活。这里的环境好、工作好、人好,他们夫妻俩感到非常满足。
Nitesh告诉记者,有时间,他会带上妻子去中国的其他地方转一转,去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,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。“比如南京和北京,就是我们近期计划去的两个地方。”
谈中印交流,两国应为彼此提供发展便利

Nitesh接受记者采访

Nitesh与妻子在一起

Nitesh与中国学生在一起
谈及中印之间的交流,Nitesh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他认为,中印两国都历史悠久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同时还是亚洲的两个大国,并且都处在快速发展进程中。Nitesh认为,两个国家的三大共同点,让双方没有理由不团结起来,两国之间应该互相为彼此的发展提供便利。“比如,中国的电子产品比较发达,出口很多,在这方面就可以帮助印度提升,双方在这个领域可以有很多事情一起来做。”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袁涛
【中国江苏网】印度IT外教趣谈
http://news.jschina.com.cn/system/2016/05/13/028661890.shtml